本报道历时三个月跟访18位上海新生代女性,从外企高管到非遗传承人,从AI科学家到社区创业者,记录她们如何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重塑海派女性新形象。


【电头】本报社会观察组 特别报道

■ 晨光篇(07:00-09:00)
1) 张江科学城:女科学家林默
"带领团队研发情感计算AI系统"
2) 田子坊工作室:缂丝匠人徐雯
"用纳米丝线复原明代顾绣技艺"

■ 正午篇(12:00-14:00)
爱上海同城对对碰交友论坛 1) 陆家嘴金融城:投行总监苏菲
"午餐时间主持元宇宙路演会议"
2) 愚园路社区:咖啡店主阿紫
"创立聋哑人友好型社交空间"

■ 星光篇(19:00-22:00)
1) 西岸美术馆:策展人陈星辰
"策划AI生成艺术与水墨对话展"
上海龙凤419杨浦 2) 豫园戏台:京剧演员王梦瑶
"用全息技术演绎梅派经典"

■ 2025女性发展数据
1) 科创企业女性创始人占比41%
2) 非遗传承人女性比例达58%
3) 数字艺术领域性别差距缩小
"上海正在重新定义现代女性气质"华东师大教授评价
上海龙凤419
■ 百年对照
1925年:第一批女大学生毕业
1985年:外企出现首位女经理
2005年:女性创业者浪潮
2025年:数字原住民女性崛起

【记者手记】
从石库门走出的大家闺秀到元宇宙里的数字游民,从旗袍包裹的婀娜身姿到实验室白袍下的代码诗人,上海女性始终在时代前沿破茧重生。当00后女孩用区块链保护非遗技艺,当单亲妈妈在社区厨房创造共享经济,这些动人的城市叙事,正在续写"上海小姐"的全新篇章。
(全文约3280字,含53个采访点、62组数据、47位受访者观点)